文库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DOCX   17页   下载181   2024-02-23   浏览56   收藏727   点赞6478   评分-   12积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5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5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1页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2页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3页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4页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5页
剩余12页未读, 下载浏览全部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王希明 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历史著作单元,选入了两篇史传文以及两篇史论。史传文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叙事性文体,史论则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主的说理性文体。如何以项目化的学习统合两种不同的文体,是教学设计的难点。 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回到历史现场” , 具体说来是鉴赏叙事艺术、说理艺术, 领会家 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把握史家对人物的评价,把握论者的观点,学习借鉴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单元研习说明中的任务更为具体,也同样指向这几条。 对于史传文来说,历史现场包含这样几个层面:传中人物的处境、人物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造成的结果以及影响。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更深入地同情 人物的遭遇,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选择。而人物的一系列选择,都显示出他的内在精神。选择会造成结果,既包括对人物自身的影响,也包括对后世的影响。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作者的倾向,其次是历代的评论,最后是当代的传承。对于史论文来说,历史现场包含这样几个层面:人、事的发生背景,作者的时代背景及立足点,历代的评论,最后是当代的借鉴意义。总之,无论是史传文还是史论,文中的人、事,作者,后世评论者,都有各自的历史现场。而当代的读者的现场意味着现实情境。 可以通过设计以“回到历史现场”为主题的项目学习, 一—落实 单元教学任务,关合核心素养的各项要求。总体可分三大板块:历史的现场、后世的传承、当代的回响。其中的“历史”是指历史著作呈现出的历史,包含人物及事件本身以及作者的立场。而“后世”则是指当代以前的历史。第一板块主要讨论传中人物的处境及选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作品的叙事艺术或说理艺术。第二板块主要讨论历代对史传中人物的评价,以及对史论的不同意见。第三板块主要 讨论家 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历史经验教训在当代的适用性。 (二)任务框架 情境:回到历史著作中的人与事,作者、后世评论者的历史现场。 中心任务:“以古观古”以传承,“以今观古”以扬弃。 (三)学习过程 环节一 、 预习任务单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各篇文意,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 屈原列传 》 《 苏武传 》 《 过秦论 》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古今异义 明年:第二年 …… 词类活用 反欲斗两主:斗,使……相斗 …… 文言特殊句式 见犯乃 死:被动句 …… (2)阅读《史记·屈原列传》《离骚》《橘颂》 , 概括屈原的品质。 (3)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全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报任安书》 , 对比苏武与李陵的行为,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 (4)阅读各篇,完成下面的任务单。 篇目 作者情感倾向或观点 叙事艺术或说理艺术 《 屈原列传 》 《 苏武传 》 《 过秦论 》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5)列出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小组汇总交流,尝试解答。 说明: 该任务旨在让学生通过自读以及小组活动,熟悉文本,提出问题。任务(5)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应该加以关注并且据此调整后面的单元教学设计。 环节二 、 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选择(4课时) 第1—2课时 任务1 : 群文阅读《史记·屈原列传》《离骚》《橘颂》《服鸟赋》 , 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屈原的选择是否具有多种可能性 ? (2)屈原的选择是否具有必然性 ? 说明: 该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呈现的历史现场,理解人物选择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积累,随堂补充相关材料,打开学生的思路。 屈原有多种可能的选择。一是渔父提出的顺应世俗的道路。二是贾谊《吊屈原赋》提出的离开楚国的道路。三是贾谊《服鸟赋》中以庄子的齐物论为指导的“同死生,轻去就”的完全超脱的道路。屈原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他是“楚之同姓” , 更是因为他忠于自己个人的理念,个人的追求。 第3—4课时 任务2 : 群文阅读《汉书·李广苏建传》《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 , 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与苏武的“不降”作对比,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投降的人物 ? 各自的情况有何不同 ? (2)同样是想要苏武投降, 卫律和 李陵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方式 自己投降后的心态 苏武的反应 卫律 李陵 (3)卫律、李陵、苏武做出不同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 说明: 引导学生回到课文呈现的历史现场,理解人物选择的差异性,同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卫律逼降
名师单元教学设计43_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三单元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未认证用户 查看用户
该文档于 上传
QQ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