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现代文阅读 题目列表 【2023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组合题

【2023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第1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

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

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第2题 单选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

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

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

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第3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

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第4题 问答

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第5题 问答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题目信息
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真题 高中通用
-
正确率
0
评论
429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