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现代文阅读 题目列表 【2023届成都三诊】现代文阅读《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
组合题

【2023届成都三诊】现代文阅读《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成说”“成说”等观点争论100多年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地基黄土高原中的地基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把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

第1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B.

“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

“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生存挑战的新思路。

D.

“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第2题 单选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

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

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

D.

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第3题 单选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

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

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

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色之一。

第4题 问答

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4分)

第5题 问答

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题目信息
调研模拟 高中通用 成都诊断
-
正确率
0
评论
363
点击